保险业-人寿保险:全面扩张下问题逐渐暴露

2022-03-06 13:49:13

 01

初期:博士、硕士对保险业跃跃欲试

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因为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人寿保险在我国几乎“销声匿迹”,直至1992年,才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在那个年代,友邦保险引进了代理人制度,但寿险营销的路子应该怎么走,大家都还在摸索、借鉴。

后来,参考海外保险市场“有人就有业绩”的发展理念,我国保险业也开始扩大增员。

当时,由于保险业的收入相对其他行业较高,加上大家都不知道保险是什么,所以吸引了不少优秀人士跃跃欲试。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回忆,1994~1997年之间,他给营销员做培训的时候,台下坐的不乏博士生、硕士生。

“那个时候可以说是保险代理人素质最好的时候。”他回忆道。

02

高速增长期:全面扩张下问题逐渐暴露

由于1992年以前逾40年(1950~1992年)的“尘封”,当时的大众对于人寿保险的了解,以及保险的配置情况几乎“空白”。

“空白”的背后,无疑代表着一块巨大的市场蛋糕,谁能提前把握、布局,谁就能抢占先机,更胜一筹。

因此,市场开始一步步扩张,进入了“跑马圈地”的粗放发展期。

当然,存在即合理。

诚如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金融博士齐莱在《人本 · 仁本》一书中所说,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精耕细作的营销模式显然不是最佳策略,落子如飞的快速布局才不负时代的馈赠”。

我们也不可否认,这样的发展模式确实带来了行业的快速发展,保费和客户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激增。

但要理看待的是,行业在全面扩张过程中,也衍生了一些问题:

由于发展速度过快,大批人涌入行业,保险代理制的残酷现实逐渐显现,原本那些高素质的从业者逐渐选择退出市场;

客户尽管购买了保险,但是对于“为什么买这种而不是另一种保险”、“保额为什么是20万而不是50万”等,并不是很清楚。

有的保险从业人员也无法进行深度的分析、讲解……

逐渐地,客户开始产生被“杀熟”的感觉。

再加上保险营销工作难度越来越大,行业的大进大出问题一步步凸显,更加导致客户对这个职业产生某些刻板印象,逐渐看不见保险从业人员真正的社会价值……

过去的30年里,行业虽然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代理人队伍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问题、行业供给端和需求端“错配”的问题、行业资源“错配”的问题,亟待解决。

唯有如此,保险行业的行格才会不断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事业规模、收入等,才会不断提高。

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会衍生出一些问题。

这是不管在一个国家还是一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

比如,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同样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经济增速放缓、主要依靠外需促进经济增长……

03

高质量发展期:向专业化、精细化转型升级

存在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正视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当前,国家积极应对,“十四五”规划强调供给侧结构改革,让经济从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回归到保险业,历史遗留的问题若想得到解决,如今也必须走高质量发展路线。

而队伍向专业化转型升级,便是我们的“供给侧结构改革”。

以上历史面、宏观面、趋势面的内容,背后都代表着许多涵义。

对于保险从业人员来说,这些内容或许有些晦涩难懂,但落地到保险营销的层面,总结起来无非就是一句话——历史已经把“专业化转型”的话题切切实实地推到了每位从业人员身边。

我国保险业已经由单一的、粗放的市场,进阶到精细化、分层化的4.0时代。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过去,客户只是客户(只有一个类别),现在,客户已经细分为大众客户、中端客户与高净值客户(多个类别)。

发生了变化,意味着从业人员也须随之发生变化。

过去靠话术、靠人情、靠会销、靠人海的发展模式,已无法支撑你做大、做强寿险事业,必须依靠专业的知识、技能、惯、态度,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才能迎接更好的未来。

保险行业已经不再是“谁都能做”的行业,行业的未来必定是专业化保险从业人员的天下。

回看历史,走专业化转型的路线,其实就是把失去的找回来,致力于提升行业的行格、提高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

而这些,都应成为当代“保险人”义不容辞的使命!保险业的立业之基 保险业领域的非法集资犯罪形式有哪几种 保险业发展

关闭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