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玉新律师:以梦为马的法律人生

2022-03-30 10:23:08

文/彭川

梦想是灯塔,指引人生前进的方向。

北京德恒(西咸新区)律师事务所主任闫玉新律师少年时的志向,是做一名记者或者律师,独立自由,兼可替人伸张正义。毕业后到律所面试,有人问他对未来有何规划。他回答说,很简单:先做个能自食其力的律师,再开家律所,待时机成熟后可能的话再到律协任个职。转眼20多年过去,他的这些梦想如今都已一一照进现实。

不仅如此,事实上,其以梦为马的法律人生,后来远比他最初规划的“事业路线图”铺陈得更宽、更远。

日前,陕西省第三届“十大法治人物”榜单公布,闫玉新入选。

做律师,无悔的选择

闫玉新从小心思活泛,不愿受约束,总是愿意尝试新事物。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TVB律政剧在内地盛行。剧中,身披律师袍、头顶假发的“大状”们能言善辩、正义凛然的形象,令少年闫玉新对律师这一职业心生向往。后来填报高考志愿,他选择了新闻和法律两个专业,最终被西安财经学院法律系录取,也是从那时他确立了人生目标。

1997年大学毕业后,他毫不犹豫地加入律师行业,圆了自己的律师梦。

“律师,维护生命和自由。在当时的我看来,它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芒,令人向往。”闫玉新说。毕业后,他的大学同学中,进法院、检察院和其他政府机关工作的都有。但在他心里,做律师更自由,更能张扬个,也更适合自己。

“我是非常坚定地走上律师这条路的。”他说,“我应该也是我们班里唯一的一个从入学开始就下定决心要做律师,并且始终如一的人。”

律师执业初期,闫玉新也经历过一些挫折。

入行后,他先是“孔雀东南飞”,到深圳做了3年实律师。由于是非深圳户籍,加上是在外地考取的律师资格,受当地政策限制,他始终未能拿到执业证。2000年,他返回西安,加入陕西永嘉信律师事务所,又做了2年的实律师,才开始正式执业。

“5年的实生活,彷徨、沮丧的情绪多少会经历一些。”闫玉新说。但是,他从未想过动摇。“我是发自内心地觉得,能够从事一份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工作,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

人需要“仰望星空”,更应该“脚踏实地”。

与法律结缘的20多年里,闫玉新从未“驰于空想”,而是一路上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在专业领域持续深耕,最终凭借着出色表现和社会贡献,收获了“全国优秀律师”、“陕西省五四青年奖章”、“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个人”等诸多荣誉的肯定。

一段创业佳话

1997年,大学毕业时,闫玉新和同宿舍的几个同学“酒后吹牛”,约定10年后要携手开创一番事业。

“当年,我们宿舍一共8个人,后来有6人做了律师,在班里人数是最多的。毕业后,大家星散在西安的四五家律所中,互相牵挂,却各自忙碌。”闫玉新说。

2007年,为纪念大学毕业十周年,这群人重又聚到了一起。其间,有人忽然提起了10年前的这个约定,并表示,现在大家均已在律师界打拼多年,多少都有了一些积累,该是兑现约定的时候了。

“也是时机合适,大家一拍即合。”闫玉新说。随即他们便开始了新所的筹备工作。闫玉新也由此踏上了自己第二个人生目标的追梦之旅——按自己的意愿开一家律所。

时不我待。当年陕西睿诚律师事务所即宣告成立。

律所的初创班底,正是闫玉新和大学同宿舍的其他5人,加上其原来律所的几位挚友,现在陕西稼轩律师事务所的主任卢刚和还在海普睿诚的高浩波律师。

“睿诚刚创建时,核心成员都只有三十二三岁,年纪最长的也不过36岁,而且,由于大多都是曾经上下铺的兄弟,不可能搞一言堂,因此,整个律所上下都弥漫着民主、自由、等的青春气息。”闫玉新说,“我们凡事都商量着办,遇到分歧就举手表决,一旦形成决议,允许你持保留意见,但决议必须严格执行。”

“创建睿诚,就是一群年轻人去追逐自己的事业梦想。”他说。

正如鲁迅所言: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地,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

睿诚的这股“青春风暴”,在律所创建后,迸发出了强大的生命活力和创造力。2012年,即建所5年后,睿诚的规模在陕西境内即已跻身前五之列。

事业取得一定成绩后,闫玉新携同律所在自己的母校设立了“睿诚律师奖学金”。由此,他们同学6人携手创业的故事,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并渐渐地在校内传为了一段佳话。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看《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时,心情与一般观众是不太一样的。”闫玉新说,“我们的创业故事虽不及新东方三剑客那样轰轰烈烈,却也有着相似的轨迹。同样青春飞扬,同样让人怀念。”

一艘“西北律所航母”的诞生

睿诚创立后,闫玉新随即锁定了下一个事业目标:在规模化发展上寻求突破。

当年,北京的大所已开始到各省“跑马圈地”,积极筹建分所,上海、广州的律所也陆续走上了规模化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而陕西境内,连一家符合当时标准的规模化大所都难觅踪迹。放眼全国,陕西的差距已是显而易见。

规模化,是律所实施专业化发展,推进规范化和品牌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其重要不言而喻。

“要改变陕西律师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局面,必须通过强强联合,走规模化的道路。”闫玉新说。基于这一认识,他内心非常渴望能在陕西打造一家本土化的综合规模大所。“我坚信,我们陕西的律师业不会永远停留在五六十条枪、一两千万元的收入上,止步不前,终究会有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挺身而出,冲破这一藩篱。既然如此,这个人为什么就不能是我呢。”

想易做难。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心的人、有准备的人。

2012年,经过5年时间的努力,睿诚已在陕西境内强势崛起。这时,有着同样想法的陕西海普律师事务所递来了“橄榄枝”。

“海普的赵黎明主任找到我,希望我们彼此放下门户之见,联手打造一家西北律所中的‘航母’,打造一个全国知名品牌。”闫玉新回忆。

“确定合作意向后,我们走访了国内多家知名律所,调研、取经。”他说。律所合并,从来就是一条“看起来很美,走起来很难”的路。尤其是,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陕西人的思想相对保守,合并的进程将更为艰难。“尽管如此,我们始终坚信,陕西需要这样的一家规模大所。”

业内一些同行也鼓励他们坚定地走规模化的发展道路。泰和泰律师事务所的首席合伙人程守太律师就认为,长期以来,陕西律师业之所以发展相对缓慢,原因之一正是缺少“头马”的引领。一旦“头马”出现,不仅它自己将在陕西法律服务市场中赢得大片“优质草原”,整个马群也都会迎来“提速发展”。

如今,回望这段历程,闫玉新表示,“我们真的是带着诚意和使命感,彼此都发扬了牺牲精神,最终促成了律所的合并。”

2014年10月1日,陕西海普睿诚律师事务所正式开业。

它的成立,一举改写了陕西法律服务市场长期只有中小型律所这一单一主体类型的格局,被媒体誉为“破冰”之举。律所规模化后带来的市场和口碑效应,更是立竿见影。合并后,海普睿诚第一个财年盈利5400万,第三年创收即实现了破亿。由此,也在陕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2015-2018年,陕西地方律所合并重组迎来一个重要时期,诞生了一批地方大所。

“它证明,我们当初选择的这条路是对的。”闫玉新说。

探寻地方律所的破局发展之路

就对规模化的探索而言,海普睿诚的成立帮助闫玉新实现了第一阶段的目标,即打造一家区域内最大规模的律所;他第二阶段的目标,是让律所冲破区域限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律所的业务和市场半径,决定了它服务客户的数量和业务收入值。从实践来看,无论在区域内的业绩多么耀眼,地方律所都很难突破所在省市的范围。想要将羽翼延展到周边省份都不很容易,更遑论进入北上广深。”闫玉新说。

2016年12月,经过8个月的筹备,海普睿诚北京分所正式启航。凭借总所此前的积累,分所起步相对稳。不过,闫玉新期望它能有更高、更快的发展。

这给他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2018年和2019年,他们一行人远赴欧美游学,先后拜访、考察了多家全球知名律所,两相对照,他们发现自己律所在规模化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这些全球知名的律师事务所无一不拥有全球布局。它们所走的路是:客户走到哪路,自己的分所就开到哪里。”闫玉新说。回国后,他们几个老伙计就下定决心,再往前努努力。

“我们开始探寻适合自己的地方律所破局发展之路。”他说。

实践证明,完全依靠自建体系推动律所的破局发展,对闫玉新他们而言,还是有些勉为其难。

“后来,我们想明白了,鸟随鸾凤飞腾远,地方所真要走出局限,扬帆出海,也不必非要自己造船修港。”经过一番摸索,闫玉新他们决定,寻找一家已拥有成熟全球网络布局,且与自己团队文化理念相同、发展思路一致的律所,直接加盟,通过借力实现团队规模化的跨越式发展。

他们先后走访了金杜、中伦等国内多家头部律所,最终,决定牵手德恒。

至于选择德恒的原因,闫玉新解释说:首先,德恒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律师事务所之一,拥有遍布中国和世界160多个主要城市的全球服务网络,其设立的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的数量更是超过了分所的数量。其次,德恒的领导层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重视党建引领,坚持律所的发展应将服务于国家战略放在首位,然后才是商业利益。再者,德恒决定将律所第一个区域总部——西北总部设在西安。多重因素叠加,使他们相信,与德恒携手探寻地方律所的破局发展之路,值得一试。

2019年11月,德恒(西咸新区)律师事务所成立。

“这是我的又一次创业。”闫玉新说。

他坦言,再次跳出舒适区,接受新挑战,自己也有过犹豫,“毕竟,海普睿诚已成为西北第一,如今重新跳出来,能否很好地融入德恒的体系,并重新打造一家具备全球视野、在西北地区名列前茅的新所,前景犹未可知。”但是,仔细斟酌后,他还是决定再接受一次挑战。他骨子里还是一个勇于冒险、敢于尝试、愿意去拥抱变化的人。

主动求变,但初心不变

20余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进入职场以来,闫玉新一路都在主动求变,但他也有一些始终不变的坚守。

一是他的真诚和执著。

刚入行做实律师的时候,闫玉新接手过这样一起案件。

那天赶上周末,他独自在律所值班。两位女士前来咨询,其中一女子的丈夫因为拖欠别人600多万元的货款,被人绑到了外地,对方打来电话,要求其家人还钱,电话中还传来了殴打的声音。

“了解完情况,我建议两位女士,如果有钱,先不论是非对错,先把人弄回来要紧。”闫玉新说。对方表示,手头只有30万。他随即建议他们报警。

当时,由于自己尚未独立执业,虽然给了人建议,但其实闫玉新的内心也很忐忑,没把握,因此,他又建议两位女士到其他大所再找几位有经验的律师咨询一下,听听他们的意见。过了差不多一个星期,两位女士又找了回来,并且决定将案件交由闫玉新所在律所代理,让他一起参加。“后来得知,对方看重的并非我的专业能力,而是我的待人真诚,以及同理心。”闫玉新说。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可以说影响了他的整个律师生涯。

报警后不久,当事人被释放,但随即又被控诈骗罪,遭到了警方的拘禁。“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可是,就这一案件而言,它属于经济纠纷,并非诈骗。”闫玉新说。随即他和团队奔赴当地。因为遭遇地方保护,过程十分艰难。

“当事人被拘禁11个月,我们先后11次奔赴当地,其间,还写了大量信件,向当地人大、政协、检察院等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压力再大,我们也从未想过妥协。”闫玉新说。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不懈努力,这位当事人最终成功获释。

一叶知秋。

这只是闫玉新经手的众多案件中的一例,却足以看出他的工作风格。闫玉新认为,人生不可能事事顺心,做律师,更需要极强的抗压能力,以及坚韧、执著的精神,因为你的肩上扛着的是别人的人生。

二是对学的热情。

“律师执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闫玉新看来,保持终身学是成为一名合格律师的必由之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闫玉新坦言,自己最初萌生进修的想法,并非因为崇高的理想,只是因为工作需要。

“为了提升专业知识,结识更多的企业家,扩大人脉圈,我到香港中文大学读了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课程,最后的收获远远大于预期。在我们这个班里,学生分别来自40余家上市公司,有6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是我的同班同学。与这么多优秀企业家交流,为我开启了另外一扇审视这个世界的窗口,也让我能以经济学、社会学、商学的视角来审视 我们传统的法律服务行业。”他说。

在此之后,闫玉新又担任了陕西省律师协会政府(企业)法律顾问专业委员会主任、陕西省政府行政复议专家委员会委员等一些社会职务,为了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他又到中国政法大学深造了宪法与行政法博士课程,到中国传媒大学学了传媒与公共管理课程。

此外,他还参加了企业改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破产法》、《物权法》等一系列的专业培训,逐渐成为了陕西公司金融领域的专家型律师。

如今,对闫玉新而言,读书就跟吃饭、睡觉一样,已成为其一种内在的自我需求。现在他每天5:30起床,8:00出门,其间有充裕的时间阅读一些儒家经典。“我经常陪孩子晨读”,闫玉新说,“在我看来,这世界上唯一不会亏损、只会增值的投资,应该就是学了”。

“法律是解决问题的利器,一个好律师,应该具备丰富的社会学知识和广阔的社会阅历。”他说。

三是对公益慈善的热心付出,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关注。

“刚入行时,我所在的律所就形成了一个传统,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创收用于设立奖学金,奖励优秀学子。”闫玉新说。从那时起,公益已经走进了他的内心。

这些年,他常年为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捐款。汶川和玉树地震发生后,他们所的捐款数额在全省律师事务所中位居前列。另外,除了在母校设立“睿诚律师奖学金”,他还在陕西律师界率先倡议设立律师基金,为陕西省律协的扶助基金捐款。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身为陕西省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会长的闫玉新,这些年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保护青少年权益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

以2021年为例,4月,他积极支持并参与了全国首档“全媒体青少年模拟法庭栏目”——《红领巾法学院》的制作和播出。同年6月,与陕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合作,设立全国首个“预防青少年犯罪专项公益资金”。8月,担任总法律顾问参与全国首部预防青少年犯罪舞台剧“五月向阳六月花”的创作。一次基金捐款30万元。此外,还连续三年参与编写《红领巾法学院案例脚本》,供全省中小学模拟法庭所用。

“粗略算下来,单就捐款一项,应该就有几百万元了吧。”闫玉新说。

在律所,他也是积极尝试着推动了党建与公益的结合,既能使党建工作有具体抓手,能够落地,也为公益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为了给青年律师“传道受业解惑”,年已很少直接接触青年律师的闫玉新又于期在互联网台上开辟了一个直播节目,叫“有闫在先”,主谈职业规划、谈判技巧、庭辩风采等实战技能。

“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谈不上新颖,但是一直在做。”闫玉新说。

追梦人,仍然在路上

在闫玉新眼里,律师和医生一样,首先是个技术工种,因此,专业是基础;但是,技术再好,不把生命健康当回事儿,那也不行,所以,敬业也是必须的。

一路风雨兼程,一路澎湃前行。

回望20多年的律师生涯,闫玉新认为自己很幸运。他20世纪90年代末大学毕业,正赶上中国律师业伴随着制度变革和经济增长迈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这给了他尽情追寻人生理想的机会。律师行业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又给了他持续创新、不断突破,实践自己职业理想的宽松环境。

“不是在这样的时代,我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他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0余载奋楫扬帆,闫玉新的律师梦、创业梦都已早早照进现实,早年立志到律协任个职的梦想也已经实现。这些年,他担任了陕西省律师协会政府(企业)法律顾问专业委员会主任、陕西省律师协会青年律师专业委员会主任、陕西省律师协会公司金融证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不仅如此,他还曾为陕西境内多部地方法规的出台提出过合理化建议。

“这些成绩,并非我个人努力的结果。”闫玉新说。

不过,有一项成绩是令他自己也感到骄傲的,那就是我国西北地区首个法律服务创新产业园的诞生。

“我们律所进驻西咸新区时,这里还没有大的法律服务机构。”闫玉新说。后来,他向当地有关部门建议:把法律作为西咸新区的一个核心产业来看待和布局,将这里打造成我国西部地区的“法律服务高地”。

“法治政府建设、营商环境打造都需要抓手。”闫玉新说。他建议,在西咸新区专门辟出一处地方,不做任何其他业态布置,只吸引最优秀的法律服务机构入驻,包括高端律所、公证处、司法鉴定中心、仲裁评估、法律援助中心以及与法律业态相关的科技类、金融类等公司,构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令人欣慰的是,这一建议提出后,很快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2020年10月16日,陕西省西咸新区(自贸区)法律服务创新产业园,在西咸新区正式开园。

按照规划,该园区将通过发挥台优势和创新集聚作用,形成法律服务产业链联盟,促进法律服务机构之间合作交流,致力于打造陕西省和西部乃至全国法律服务“最佳生态圈”。

“自我们入驻以来,目前陕西5个规模最大的律所都在这儿开了分所。”闫玉新微笑着说道。

“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这是出现在电影《中国合伙人》中的一句经典台词。

闫玉新是1974年1月生人,今年48岁,正值盛年。但对未来,他已有新的期待。“我希望55岁以后可以入学校教书,以培养学生为主、做律师为辅;65岁以后,完全放弃律师工作,周游世界。当然,会不会做一辈子律师,也未可知。江山代有才人出。我相信,即使有一天我真的离开了律所,我们的律所也一定会变得更好。同时也希望,中国的律师事业和中国的法治事业,未来都会越来越好。”

“法治,不能停下脚步,还要继续前行。”闫玉新说。同样的,他的追梦之旅,也没有停下脚步,并且他乐在其中。

关闭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