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的书香白小——白银路小学开展第一期教师线上读书交流活动

2022-01-27 11:32:27

悄悄地,悄悄地,“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如期而至。为全面落实“减负增质”,继续实践“新教育”实验理念,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打造高效课堂,在水车园教育集团的引领下,白银路小学于1月24日晚上19点30分组织全体教师利用钉钉开展线上“整本书阅读”学活动,本次共读书目是集团下发的马斯克·范梅南经典之作《教育的情调》。

“书如高山,人如流水,书之山有曲径兮,勤学则通汀兰;人之学如积水兮,厚积则负大舟。”阅读是通往梦想的途径,读一本好书,能让我们开阔视野,丰富阅历。教师读书活动每月一次,本次重点阅读1-4章。包抓领导同步学,确保读书活动高效开展。

01

阅读安排

02

教师共读和分享

低年级组:

“情调”一词让教育者的工作显得更有味道。教育不是单一的、机械的、枯燥的,它应当是有温度的。作为与孩子们直接接触的我们更应该关注到孩子的独特,学会换位思考。关注孩子的内心体验,走进学生,了解他们的所做所想。

——刘艳老师

围绕序言中提到的两个关键词“儿童立场”和“儿童需要”,结合前四章学的内容,探讨成人“共情力”的培养。去年9月迎新生,朋友圈很热闹,白彦玲老师在抖音上做了一个小视频,配的文案是“如果是我的孩子,如果我是孩子”深深触动了我。回忆起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第一次当父母,可以不会吗?答案无非有两种:可以不会,因为都没有任何经验,因此应该勤于学;另一个答案是你当第几次爸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当过一次孩子。

对呀,我们当过孩子啊,我们知道孩子的缺点,也知道孩子的期待,我们知道孩子的处境,也知道孩子的需要。这个逻辑可以推论到一切服务人的职业,包括我们。你可以没有当过服务者,但是只要你当过客户,其实你是知道顾客需要什么的。如果不能给,那不是因为缺少培训和学,那只是因为缺乏同理心。而这个部分,恰恰是最难的。只有经历过,才能感同身受,而我们都经历过,如此一来,儿童立场便来的容易些了。

生命的向下生长如此,向上生长更是如此。今年带了一年级之后,深刻体会到班主任工作的不容易。作为一线教师,本书第三章《从教育的角度看孩子》33页教导我们:如何看待一个孩子和我们看到什么取决于我们和这个孩子的关系。这句话引发自我拷问:我是否能公正公的对待每个孩子,无论贫穷和富裕,无论美丑,我们是否能时刻提醒自己做到对每个孩子保持持久的善意,每当在边缘纠结时,李希贵校长的话在耳边响起:不要把人分成好人和坏人,也就是说不要把学生分为好学生和差学生,每个人人当中都有魔鬼有天使,我们所有做事的人只有一件使命,就是让人中的天使起舞,让魔鬼沉睡。永远不要希望你能把魔鬼消灭,永远也不要指望天使会永远跳那个舞,这是一个无始无终的过程。反观生活,第一次当父母,第一次当老师,所有“教育者”这个角色中承载的一切都是我们从上一辈人那儿学过来的。2022年,我希望:我们能成为孩子心中的那束光,向美好的我们致敬。

——张甜老师

这本书的封面上这看似宇宙的画面围绕着一个个小孩子,让我想到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或许这本书就是想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探索这个世界的方式吧!“那些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才是真正的父亲、母亲和老师”,看到这句话我捕捉到了关键词“对未来充满希望”,确实如此,孩子们总是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而在这一方面孩子反而成为了我们的老师,时刻提醒我们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孩子是天生的宽恕者”这一句话让我有很大的触动。作为第一次当老师、当妈妈的我们,在与他们相处的时候一些我们认为好的行为和话语或许在无形中是一种伤害,而孩子们却总是愿意原谅包容我们。因此我们应该为真正的教育而反思改进我们自身。我们应当具备“同理心”和“敏感”,学一种周全的、充分体贴他人的思想,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学生的需求,给予他们真正所需要的。

——陈泽馨老师

我一开始把这本书当做一本教育学理论名著,当做一本有具体方法指导日常教育教学的书去读。读后发现,范梅南教授只是想改变哪怕是一点点我们对孩子的看法,对教育的心态。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看似无心,实则是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教育是一件充满人文精神的爱的互动。我们不要把教育作为一件工具,当做一门技术,因为我们面对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书中12页的内容给我印象很深。教育学上的敏感和多谋善断也可以说是一种反思的能力,以及对过去经历认真思考的能力。教育的敏感和机智有赖于感知和倾听孩子的能力。相同的教育方法对于不同的教育者与施教者来说,所产生的结果也许是不同的,所以与孩子们相处,我们需要有针对的观察,聆听具体情境中的具体情况,进而培育和保持教育的敏感和机智。

——杜明巧老师

作为老师,我们真的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敏锐力,无论课上还是课下,我们对每一个孩子的关注与观察,如果都能成为一种不自觉的、以为常的、主动的惯,我想,这就是教育敏感。而教育机智需要一定和经验有关、和一个人的.学识有关、和价值观、道德观有关、和一个人是把教育教学当工作还是事业有关,归根结底,教育机智是我们教师必须要具备的,也许我们都曾经缺失,但可以借助《教育的情调》的启迪,慢慢摸索重新上路!教育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体验,我们不能常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去教,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在具体情景下什么知识技能,什么解决方法是他们可以接受、乐于接受的,也就是我们要时常进入孩子的体验世界。我觉得一个人真的热爱教育,喜爱学生,他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时时刻刻为孩子着想,比如备课时备学生学情,教育学生时考虑学生的体验,教学时以学生终身成长为目的,同时常常会不自觉的营造一种“共情”世界,用尽心思的为学生指引正确的人生道路!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道理!

——梁霞老师

通过阅读《教育的情调》这本书我认识到:我们如何带着敏感、机智和爱进入孩子们的世界呢?敞开孩子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以便能针对不同的个体实施不同的教育行动,形成一种“对独特的独特关注”。在特定环境下不管老师还是小孩子我们的有些不适言行给予宽容,尝试着去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这就需要我们有针对的去观察,聆听具体情境中的某个具体孩子和他们进行互动,给予他们反馈,进而培育和保持教育的敏感和机制,有了丰富的思想基础,这样我们和孩子们相处的敏感的机制才会不断地提高。随着教育经验越来越丰富,教育方法越来越巧妙,那我们教育智慧也就越来越有针对

——曾玉琴老师

正如书中所言:教育的敏感在于一种周全的、充分体贴他人的思想。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能从孩子的角度去探究问题,并及时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积极肯定、适时表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对每一个不同个体的独特给予特别关注,内心常有每一个都重要的敬畏之态,我认为这应该就是教育的纯粹之爱!“学生不是容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其实无论对于课堂的教育还是生活中随时随地存在的教育,只要每个人都把孩子看做与成人有着同样人格和尊严的个体,看做一个个有自己见解和思想的生命体,以爱育爱,教育自然就有了应有的情调。

——杨静老师

马克斯•范梅南只是通过书中一个个教育小故事,让教师看到真正的教育者应有的样子——敏感而机智,知道什么对孩子合适、什么不合适,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关注孩子的独特之处,关注孩子的个体生活世界,懂得如何“看”孩子和“聆听”孩子。这就意味着我们时教学的点滴中都能发现教育的情调所在。

在没有读《教育的情调》以前我一直以为这个孩子只是在玩“重复”的游戏,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也没有仔细深究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提问方式,只是在的作答。现在想想,其实在她每一次“这是什么?”的背后都隐藏着许多需要我帮助她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这有什么用途?”,也可能是“这个能吃吗?”,甚至可能是“我能用它干什么?”这个孩子想知道的不仅仅是事物的名字,还想知道事物与我们之间的关系,想知道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她只是限于表达能力还不能像成年人一样运用自如。换而言之,要想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就需要有意识地、主动地、积极地体会孩子所处的教育情境,多想想:他真正需要什么?他想表达什么意思?他有什么困难?也只有克服生活的惯与身体的惰,用心去聆听,用教育的眼光去“看”,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具体情境下孩子的处境,才能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进一步实现教育的情调。

——芦艳老师

《教育的情调》这本书中,作者给我们阐释了一个新颖的教育概念“教育现象学”。教育现象学向我们阐释的就是一种教育智慧,它非常像我们的教育经验,也就是如何抓住教育时机做出对学生发展做出适宜的教育。首先是我们教育的对象——儿童。在《教育的情调》中,范梅南老师说到“了解孩子充满可能的世界”。不管是作为一名教师,还是作为一名家长,我们都要好好地学教育的知识。教育的知识提升我们教育的敏感和教育的机智。教育的智慧告诉我们要关注孩子的独特、情境的独特和个人生活的独特。我们要迎接教育的挑战——针对不同的个体实施不同的教育行动。

第一我们如何看待孩子。范梅南老师告诉我们必须以教育学的眼光看孩子。也就是说,教师要作为一个保护、培养孩子的观察者,老师要意识到正在成长的孩子的存在。

第二我们如何教育孩子。首先,我们要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对一个孩子而言,被老师关注到,意味着被承认是一个存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和一个成长中的人。其次,给予孩子恰当的肯定与表扬。我们去发现每个孩子的特点和优点,进行恰当的表扬与鼓励。只有这种表扬与鼓励,才能让孩子产生骄傲感,产生自信。再者,宽容地对待孩子。我们必须明白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没有发育健全的孩子,他们的思想也不成熟。对于孩子的一些错误,我们无需上纲上线,我们要理解孩子,宽容的对待孩子,让孩子有试错、改错的机会,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

通过这本书,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认识。《教育的情调》这本书,引导我们直接面对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并对他们做有益的反思,从而形成一种对教育具体情况的敏感和果断,如果我们学好这些教育方法,我们的教育活动就会成功许多,我们的孩子就会更好的发展。

——王永龙老师

刚翻开《教育的情调》这本书时,觉得它没有章法,没有逻辑,倒像是一个教育者积累的零散的随笔。看到后面,才领悟到,原来,它研究的就是一些教育现象啊!很多教育学著作都试着归纳一些具有普适的规律,能够解决类似的教育问题,而《教育的情调》则认为,每一个教育情境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情境稍纵即逝,在一种情境下适用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境下则不一定了。所以,教育者要培养教育的敏感和机智。这需要我们克服生活的惯与身体的惰,用心去聆听,用教育的眼光去“看”,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具体情境下孩子的处境,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我现在带一年级,就发现很多孩子喜欢问“为什么”,即使他明明认识明明知道还是一直在问,现在想想,原来他并不想要那个答案,他真正想问的是:这是什么?这有什么用途?这个能吃吗?我能用它干什么?他想知道的不仅仅是事物的名字,还想知道事物与我们之间的关系,想知道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成人与孩子的世界不一样,而如果想起到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就需要有意识地、主动地、积极地体会孩子所处的教育情境。多想想:他真正需要什么?他想表达什么意思?他有什么困难?研究孩子不像研究植物,有合适的温度湿度空气,种子都会发芽,在高温下,植物都会死亡,当我们试着去寻找教育的普遍规律时,很容易忽视孩子的特殊。所以,我们既要学教育学理论,还要更要有热情,要看到个体。我们还要看懂眼神。因为眼神不仅能传达整体情绪,还能反映一些微妙的意味,语言可能骗人,但眼神很难掩饰。观察体会眼神的过程,归根到底是了解学生最真实的、不加掩饰的想法。教师也要运用自己的眼神,而自信的眼神往往是由于丰富的学识,热烈的眼神必然是出于对孩子真挚的热爱,你的眼神传达了你的经历、态度、能力、气质等。所以,丰富自己,才能拥有优秀教师的眼神。教师还要学会反思,反思是我们增强敏感、生成教育机智的必经之路。教学的机智是在特定情况下产生的,无法通过技术的培训而获得,我们可以通过对过去情境的反思,多想想怎么样做才更好,在脑中产生各种行时空的短片,那么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我们可能会产生一种敏感,作出机智的应对。

——赵一茗老师

读了有关于教育的情调这一本书,其中,我对书中有一个地方记忆特别深刻,而且也回答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当老师之后会发现孩子们会有很多奇特的想法,因为他和我们大人的世界是不同的,因此他会提问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在之前我碰见过这样的一个问题,有孩子问我说:老师为什么南方的树木和北方是不相同的,南方的冬天树木依然是翠绿的还有各种各样新鲜的水果,而我们这边冬天树木一直是光秃秃的。我当时想到的第一个答案,就是告诉他赤道影响温度,温度造成南北方差异。给他们讲完这些原理后,我发现他们每个人都看着我,好像似懂非懂。当然我知道他们是不懂的,所以从那次之后我就一直在思考,面对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如何去回答孩子?而且我很害怕孩子对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虽然这个问题,我可能知道答案,但是我没有可能去将这个答案完全的告诉孩子,让孩子也和我一样,懂得为什么。所以当我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瞬间理解,书上是这样写的:对一个具体的孩子而言,一个合适的答案,就是一个属于他的故事,一个能提供答案的好故事,会使孩子一直保持提问的兴趣一位富有机智的教育者会让孩子一直保持提问的心趣。在书中提到了这样的例子,树叶为什么会变颜色?回答这个问题有许多的方式可以告诉孩子们。可以说它是大自然运作的一种方式,说明树需要休息,或者是告诉孩子们,在冬天到来之前,秋叶使世界变得更美丽了。所以,不管是哪种答案,我们都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出发,告诉他一个属于他们的答案。所以我们在告诉孩子答案的时候并不是说一定要告诉孩子这个问题的真正答案,而是问题的答案尽量去符合孩子的认知,让孩子在心里埋藏下一颗对世界认知具有色彩和美好答案的种子。

与孩子相处什么合适,什么不合适,什么该提什么不该提,这都是我们在教育中,要不断思考的问题,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极具塑造价值的。因此,我们要对他们的未来充满希望,要告诉他们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答案,保留他们对世界的好奇,这样我们才会在培养他们的道路上和他们一起前进。

——王英老师

通过阅读这本书的前四章给我一个最大的感触就是,教育不是机械的过程,他应当是有爱有温度的。所以我们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走进学生。

这四章当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三章“孩子的好奇体验”,这一章里说了很多教育故事确实是值得我们去思考。“本”和“克里斯”两个同年龄段的好朋友都喜欢研究昆虫,本只看到了昆虫身上有多少条腿,毛毛虫如何化茧成蝶等这种看起来非常刻板且表面的东西。而克里斯不同,他会因为本把胶水滴在蜘蛛的身上而做噩梦。可能对于一部分成年人来说,会欣喜本有着如此广的知识面,把他当做“别人家的孩子”,而克里斯可能就是那个自己家的孩子。而我们应当思考像“本”这样的孩子真的好吗,如文中所说他缺少了提问以及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比起超越他年龄的知识我觉得孩子的天更加珍贵。很多成年人会过急的让孩子去成长,了解一些对于孩子来说过早的知识,想一想这些知识他们真的了解清楚,了解透彻了么,答案往往是否定的,拔苗助长的结局就是所有的禾苗都枯萎死亡。在这一个多月的工作当中,遇到了很多在我看起来很奇怪的问题。在看完这一章之后觉得这也是孩子们最珍贵、最难得的地方,从他们的口中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孩子们和我们看世界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我们不应该去控制孩子应当对什么特定的事物而感兴趣,我们能做的就是用敏锐的眼睛抓住问题并且能深化问题,让孩子时刻保持它的好奇心,不要惧怕孩子提问,对于孩子的提问也不要敷衍了事。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书中的一句话“对于具体的孩子而言,一个合适的答案就是一个属于他的故事。一个能提供答案的好故事会让孩子一直保持提问的兴趣。一位富有机智的教育者会让孩子一直保持提问的兴趣。”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个真正富有机智的教育者。

——王畅老师

中年级组:

每个孩子,每个群体都具有独特,当我们注意到这一点的时候,就能引发我们的思考,从而让我们实施教育行动。我们需要有针对地观察、聆听具体情境中的某个具体的孩子,和他进行互动,给予他反馈,进而培育和保持教育的敏感和机智。如何针对一个群体及每个个体实施不同的教育行动,是值得我们时时反思的。

——闫开梅老师

作为老师,我们真的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敏锐力。无论课上还是课下,我们对每一个孩子的关注与观察,如果都能成为一种不自觉的、以为常的、主动的惯,就形成了教育敏感。而教育机智和经验有关、和个人的学识有关、和价值观、道德观有关、和一个人是把教育教学当工作还是事业有关,归根结底,教育机智是我们教师必须要具备的,也许我们都曾经缺失,但可以借助。《教育的情调》的启迪,可以帮助我们慢慢摸索重新上路!

——何洋老师

教育不是什么知识的传递和道德的说教,而是影响和希望。影响是一种能够征服我们、占据我们心灵的东西,而希望则是给了我们对孩子发展的各种可能以耐心和忍耐、信念和信任的东西!正如第二章中所说的,我们应该了解孩子充满可能的世界,为每个孩子可能的发展予以耐心、信念和信任!发展相较于课本上的知识而言,对一个学生的影响才是更为深远,更为有意义的东西!

——杜变变老师

教育可以改变人的一生,这不仅决定孩子们长大能干什么,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从一个方面说,他们的前途命运,也就是我们国家的前途命运,他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决定未来世界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你在改变着儿童,你也造就着未来的世界。如此重要伟大的事业,完成它所需要的只是你真挚的爱和得当的方法,为什么不能真诚地付出呢?世界上只有不称职的老师,没有顽劣的学生,面对着成长中脆弱的灵魂,爱他们吧,给你的学生一份诚挚的爱,一份无私的关怀,一份鼓励和信任,你在造就着这个世界。

——张一茜老师

因为我们已经惯了用居高临下的态度,主观的想当然的思想,机械僵化的管教方式来教育学生,没有过多地关注孩子的内心体验,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更多地关注孩子心里的想法,产生一种教育的敏感,去学会思考孩子当时有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怎样做才会对孩子更好,同时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学会自我反思,它能提高我们对教育情境的敏感,促使我们在面对具体的教育情境时做出机智的行为。

——董小娟老师

培养和提高一个人的教育敏感和教育机智就是在迎接一种挑战,针对不同的个体实施不同的教育行动。智慧的教育者形成了一种对独特的独特关注,他们关注孩子的独特、情境的独特和个人生活的独特。每一个孩子都具有独特。当我们注意到这一点的时候,它就能引发我们的思考。

——白彦玲老师

假如我是孩子,我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我是孩子,我的感受是什么?这就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要时刻关注孩子的体验,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想一想在具体情景下什么知识技能,什么解决方法是他们可以接受、乐于接受的,也就是我们要时常进入孩子的世界去体验。学会关注孩子的独特之处,关注孩子的个体生活世界,懂得如何“看 孩子和“聆听”孩子。

——王巧玲老师

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行动。我想到之前看到的一本书中提到,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专门为后进生编写了一套题集,让这些孩子动脑筋思考,同时为其中的每个孩子设计阅读书单,他称其为智力训练。我大为感叹,不愧是教育大师,他真正为学生着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是一位有智慧的老师。虽然老师时很忙,但是针对不同的个体设计并实施教育方案,不正是教育机智的体现吗?

——张晶老师

情调是美好的,所以教育是美好的。作为一个老师始终拥有情调不容易,但是有情调的教育才能让教育更美好。为了自己拥有教育情调和更多的教学机智,不断学和反思应成为不懈的追求。教学机智很多没有固定的答案,因为学生永远是唯一的独特的。书本中的案例作者也没有下很多肯定的结论,他给我们的是反思和追问。类似案例中不同的处理方式,只是提供我们自己判断,因为教育机智的获得是教师运用教育现象学中的处理方式去爱。

——敏晓倩老师

我发现孩子的每一个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许多需要成人帮助她解决的问题。孩子想知道的不仅仅是事物的名字,还想知道事物与我们之间的关系,想知道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要想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就需要有意识地,主动地,积极地体会孩子所处的教育情境,用心去聆听,用教育的眼光去“看”。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具体情境下孩子的处境,才能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进一步实现教育的情调。

——王芳老师

“学生不是容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每一位孩子都是独特的存在,每一位孩子的成长都需要用爱来浇灌。看到孩子,用心感受每一位孩子一天的生活,并给予肯定,这对孩子来说很重要。被老师“看到”意味着被承认是一个存在着的人、一个独立的人和一个成长中的人。为此,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功课,充分了解每一位孩子,牢记自己作为教师的责任,让孩子能感知到自己被老师“看到”了。

——马千里老师

教育的情调是温暖的,是一种关爱学生生命成长的教育态度。它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并不断进行追问、反思,机智地捕捉一个个教育契机,达成“教”与“育”的统一。而我们却缺少一颗好奇的心去认真观察和思考,去走进学生的生活,我们竟然错过了许多让孩子成长的良机。教育者要善于发现教育情境中孩子的体验,不断地追问孩子此时的内心活动及需求,做出机智的教育行为。

——牛婉婉老师

“眼神”在教育的敏感与机智的体现:一是要提高自己观察和理解眼神的能力。一位敏感而机智的老师知道什么时候需保持沉默,什么时候应报以一个会心的微笑。二是要正确使用眼神,保持眼神与内心感受相一致。因为在教育生活中,学生会下意识地比较我们嘴上说的和眼里流露出的有什么不一样。三是要巧用眼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教师不时地环视整个课堂,既是维持课堂秩序、督促学生学的有效手段,也是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示。

——赵睿老师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

——朱丽英老师

高年级组:

每一个教育情境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情境稍纵即逝,在一种情境下适用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境下则不一定了,所以,教育者要培养教育的敏感和机智。这需要我们克服生活的惯与身体的惰,用心去聆听,用教育的眼光去“看”,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具体情境下孩子的处境,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老师要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让孩子信任老师,让孩子愿意亲老师。教师应该让每个孩子被“看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老师的一个无心的微笑,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贴心的问候,一句随口的表扬,对一个孩子来说可能至关重要,也许他会铭记一生。

——沈辉老师

北师大教授顾明远对本书的评价是:“教育情调的核心在爱,教育情调的表现在情,欲知教育美好情调故事请看此书。”一开始拿到这本书,和一些看过的大厚本,显得有效轻巧,起初没有太在意,就是拿来随便翻翻,当我真正走进本书后,发现很多生动的故事给我很大启发,而背后的道理给人很大的力量。

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的职业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接触的都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因此教师只有投入自己的真情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心。优秀的教师不只是有较高的教学水,而且应该具备教育的敏感与机智。

教师应该让每个孩子被“看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老师的一个无心的微笑,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贴心的问候,一句随口的表扬,对一个孩子来说可能至关重要,也许他会铭记一生。工作时间越长,教的学生越多,越容易忽视这一点。对学生的关爱越来越少,总认为自己该教的东西都教了,学不学是学生自己的事,与我何干。这种观点大错特错,他可能只是我千百个学生中的一个,而我却是他人生中重要阶段的老师。曾经一个成绩很差的学生毕业多年后,还经常提起某某老师曾经对自己的好,其实这个老师并没有做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偶尔表扬了他。就这么几句简单的表扬,对他来说是莫大的安慰,让他恋恋不忘。

教师应该营造和谐,愉快,宽松的课堂氛围。老师要带着愉快的心情,面带微笑走进课堂,老师的心情会影响到每个学生,让他们以轻松的心情融入到课堂学中。如果老师每堂课总是板着一张脸,一脸严肃,学生一定会感到紧张和压抑,很难与老师有很好的配合,教学效果也不好。如果老师的讲课风格诙谐幽默,那么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师生互动更好,学的效果会更佳。

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成为一名机智的教师。在课堂生活中会有很多偶发事件,突发事件,面对这样的事件,机智的老师似乎即刻就能做出在那一刻对孩子较恰当的行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机智。

由于教育者的特殊,教育之爱区别于其他爱,孩子每天和我们待在一起的时间超过和父母们在一起的时间,因此在学校我们不但是老师更胜于父母,爱和关心会让孩子们有希望更加信任教师。教育,就是成年人与孩子相处的一门学问。教育就是一种影响,是一种影响施加到另外一种影响上,让影响产生影响的过程。

——何敏老师

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的职业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接触的都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所以教师只有投入自己的真情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心,真情实感一定要言行一致,优秀的教师不只是有较高的教学水,而且应该具备教育的敏感与机智。

我们作为教师应该让每个孩子被“看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老师的一个无心的微笑,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贴心的问候,一句随口的表扬,对一个孩子来说可能都是至关重要,也许他会铭记一生。工作时间越长,学生越多,我们往往越容易忽视这一点。对学生的关爱越来越少,对学生们来说,他可能只是我们众多学生中的一个,而我们却是他人生中重要阶段的老师。反思自己,我们应该营造和谐,愉快,宽松的课堂氛围。要带着愉快的心情,面带微笑走进课堂,老师的心情会影响到每个学生,让他们以轻松的心情融入到课堂学中。好老师与他传授的知识、道理已融为一体。学生一旦体会到你的好,感受到你的存在,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那么,我们首先要掌握学情。第二要一视同仁。

——尤琼英老师

在一个班集体里,当你面对学生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该批评就批评、该表扬就表扬,一视同仁,有话直说。教师应该率先做到公、公正,用心去教育、诱导每一位学生走上正途。只有教师先做到这一点,学生才会用心来体会教师的爱,而不会产生抵触情绪。其实大部分的老师都会有意无意的放纵学好的学生。学好的学生犯错误,往往老师总是轻言细语地说理一通,便草草了事。而学后进的学生犯错误时,很多老师则严厉批评。学生虽然小,但在他们心里也有一杆“小称”。面对教师这样的处理结果,孰轻孰重,学生应该很清楚。长此以往,不但学后进的学生学受影响,而且还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厌学、上课不专心等等。

—— 赵其伟老师

日看了一本很棒的书,世界著名教育专家马克斯·范梅南的经典之作《教育的情调》。它不只是一本书,更是一份礼物,献给教师、教育学者和学生的礼物。

在“双减”背景下,这本书中的许多观点更是与此不谋而合。它告诉我们,要带着敏感、机智和爱进入孩子的世界,激发孩子无限的生命可能,进而“针对不同的个体实施不同的教育行动”,对每一个孩子形成独特的关注,这也就需要教师学会教育的敏感和机智。“无论我们的举动有多么善意,但我们的言语和行动所表达的情境仍然可能与孩子体验到的那种情境根本对不上号。”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也是我们所棘手的。孩子的思维和成年人的思维终究是不一样的,如果教育者只是一厢情愿地“为他好”,得到的结果可能和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那么到底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站在他的角度看待问题,换位思考?又或是如何才能制定出每一份具有独特的教育方案呢?我想,“双减”背景下的分层作业或许是关注孩子独特的第一步。当然如何设计出具有深度和特色的分层作业更是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慢慢摸索。

——魏迎梅老师

《教育的情调》这本书记录了教育者的日常状态,读完后感受最深的便是“爱”,把爱献给每个孩子,教育活动就有了美好的情调。

读这本书是假期生活中的最大的“福利”。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做到“一日三省”,今天有没有对学困生急燥?有没有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所发展?有没有保护好学生的求知欲?如果做得不好,一定要多问问自己教育的初心是什么,从“爱”出发,就都可以解决了!

数学老师一样可以有情调:那就是教育的敏感与机智。对于“双减”的敏感,对于数学素养的敏感,对于提升教堂教学质量的敏感,都要用机智作答,用智慧回应。

——陈旭老师

教育的情调核心在爱,把爱献给每个孩子,在教育活动中就有了美好的情调。教育情调的表现在情,在教书育人的细微处见真情。

教育之爱不是老师的一厢情愿,它必须能满足儿童生长的需要。面对孩子,我们的初衷是充满了善意的,但由于我们的言语或者行为所传递的信息不同,可能会让孩子产生误解,触动孩子内心的敏感神经, 因此我们就要格外注意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该提而什么不该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走入孩子的世界, 了解孩子,帮助孩子,教育孩子。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不同的孩子,就要有教育的敏感。当孩子出现各种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要急于责备,而要沉下心来,思考他/她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找到其根源,用一种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沟通,解决。尤其是班主任,由于教学、班务琐事缠身,有时可能真的不能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更多的是尽快解决问题,缺少了敏感,不能与孩子心与心的交流,从而错失了很好的教育良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多的关注每一个孩子,因材施教,努力成长为一个充满教育机智的老师。

——苏小琳老师

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作为一个教师对教育的敏感和机智的缺失。刚参加工作一直在努力扮演好一个老师的角色的同时,我也不断地在处理与学生之间点点滴滴的相处关系,但是惭愧的是,在处理的过程当中能够真正关注学生体验的却不多。而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要能感受到学生的体验,从而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的更不多。不说别的,很多活生生的教育情境案例,都被每日所谓的忙碌给搁置忽略了。因此,《教育的情调》给予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自我的反思能力一一教育需要敏感和机智

——王波老师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时常会忘记我们的责任不应该仅仅教学学生去记忆知识或是完成机械化、标准化的任务,而是应该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去鼓励他们自己去主动学、去思考、去探索、去变成生活中的领导者。我们常常忽略的一个事实是,如果学生爱离开我们、离开校园的时候,变得对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好奇了,这恰恰是我们教育的不成功!

当学生毕业以后,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会非常擅长于一件事:按照学校的规矩来学。因为在校期间,有许许多多的规章制度,评估准则来帮助学生建立边界、指明方向。在这些规章制度中,学生学、遵守、然后继续前行就好。

但是社会和真正充满挑战的世界,哪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更没有那么多的规章准则来告诉学生们生活应该怎样前行。面对生活,除了学历史和长辈得来的“经验”以外,更需要学生自己的好奇求知、勤于思考、勇于摸索和积极创造去适应未来不断可能发生改变的真实情景。

——芦珊老师

教育的情调是什么?我觉得教育的情调是用我们的爱在教中让孩子成长,在育中让学生成人,而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成长,成为更好的人,成为更好的老师!用书中最喜欢的一段话来结束吧,“教和育不是为了未来的生活,教和育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让我们与孩子相处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马宇老师

面对孩子们的提问,成年人应当尽可能的帮助他们保持活跃的思维,而不是很快的给他们一个简单的答案。例如,有一天课后,一个学生问了我一个关于这节课的脑筋急转弯问题,我当时也没有想到,所以灵机一动,让全班同学都思考这个问题,并明确的告诉提问题的那个学生:“下节课回答你的问题”,回去后我又和办公室老师进行了一番探讨,第二天我把那位学生叫到黑板上,让他做了一回老师,给全班同学讲了他的解题思路,并且我给了他肯定赞赏,还发了奖品,正是因为这一次,本来一个很调皮的学生在数学课上变得特别积极,自此数学成绩也一直提升,所以我们每个老师要尊重孩子的提问,正确回答他们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自身的学,有的时候可以和学生一起查资料,查书籍去寻找答案,这样既可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又能培养孩子尊重知识,热爱读书的态度。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如果一时间回答不出来,也要向孩子说清楚,并答应孩子找到答案是在告诉他,千万不要信口雌黄。

——刘春辉老师

文章中还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章节是: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哪怕是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甜美的微笑,一句温暖的话语。同样,老师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流露,尤其是眼神,眼神最能体现一个人最真实的、不加掩饰的想法。

——方辉老师

教育情调的核心在于爱,并且是一种无差别的爱。教师和学生的相处本身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我们对每个学生的成长都有一种理解,在这种理解中,约束和保留、亲和疏远同时存在。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带给他们的可能是束缚感和压抑感,也可能是归属感和安全感。我们所接触的都是最具有活力又各不相同的学生个体,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的感情的天很容易倾向于那些易教育的个体。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当我们对学生的情感发生偏倚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已经慢慢放弃了学生眼中的我们“存在”的力量。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本身就代表着人的发展的无限可能,当学生们在同一纬度尽数展现给你最复杂独特的格时,作为一个智慧的教育者,我们就要有能力形成对学生独特的独特关注。教师只有全身心投入到与每个学生的情感交流中,才能实质地传达出我们的爱,也更容易得到真挚的感情回复。

——赵斌老师

对于孩子们好奇的问题,我们要鼓励孩子自己去读书、观察、实验、思考,尝试自己去寻找答案。鼓励孩子在探索活动中自己去了解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和纷纭复杂的社会,揭开心中的疑团,使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

——王行刚老师

本次读书会历经一个多小时,老师们从书本学、教师之间互相学、通过表达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构建学型校园的有效措施。校长最后做了总结发言:

“双减”当下,无论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还是与学生沟通交往能力的完善,教师都需要一个积淀的过程。何为好学校?何为好教师?何为好课堂?何为好教学?这些标准在县域内需要重新定义。”无论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还是与学生沟通交往能力的完善,教师都需要一个积淀的过程。如何让教师从琐碎繁杂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投身于教学反思与校本教研,阅读是最适合的方式。当阅读成为教师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教研文化、教研方式和教研广度就能向人化转变、校园生活将会在生生、师师、师生之间的充满着思维含量的对话与交流中发生,课堂教学将会是教师、学生与知识的一场富有生命的对话。

让我们从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入手,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使命感和专业自觉,并不断提升其专业能力和教育智慧。

关闭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