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疫情“至暗时刻” 恢复经济发展把握这三个关键时点

2020-02-14 19:26:20

杨宏伟 上海中创研究

一 疫情暗黑时刻正在过去,拐点正在到来

道者,反之动也。物极必反。这个世界上,还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走不出来的暴风雨!

尽管当前疫情还在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只要各项综合防控措施落实到位,疫情一定会出现拐点,这一点毫无疑问!

钟南山院士日前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基于现有的数学模型、近期疫情情况以及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已经在一些地区出现下滑,预计峰值将在2月中下旬出现,4月前可能结束。

病毒权威闻玉梅院士认为,疫情可能长则一个月,短则10天出现“拐点”。

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教授认为,根据现有国家综合实力和防控举措,控制新冠病毒感染的主体战役应该在1个月内结束,2个月内进入尾声。

清华大学AI团队预估,确诊人数拐点或在2月16日前后。

2月2日,硅谷诺贝尔奖获得者、计算机大师Michael Levitt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进行了专业分析后肯定地表示:此次疫情将很快结束!

当前,疫情防控到了攻坚时刻,但好消息也越来越多。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在一系列有力措施的推动下,疫情形势总体上出现一些积极变化,新增报告病例波动下降,新增确诊病例数由最高时2月4日的3887例下降到2月11日的2015例,新增疑似病例数由最高时2月5日的5328例下降到2月11日的3342例,治愈出院人数较快增长,治愈比例由最低时1月27日的1.3%上升到2月11日的10.6%。

除湖北以外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连续多日环比下降(来源:互联网)

按照公开数据推算,全国(除湖北)目前疫情已经处于基本可控状态。全国(除湖北)目前的基本再生数R0已经从爆发初期的2.7下降到0.69,而R0<1就意味着拐点已经到来。预计到二月底,全国(除湖北)每日新增确诊人数降为100人左右,三月初降为两位数。当然,不确定性仍然存在,接下来最关键的一关是复工潮是否会带来确诊人数、疑似病例和隔离人数增加。

再来看上海,从数据来看,2月12日0-24时,上海新增确诊病例7例,2020年2月13日0-24时,上海新增确诊病例5例。今天又传来好消息,2月14日0-12时,上海市新增确诊病例0例!截至2月14日12时,上海市已累计发现确诊病例318例,目前,210例病情平稳,11例病情危重,6例重症,90例治愈出院,1例死亡。

据模型推算,上海市疫情防控的大局已定,上海的疫情预计3月上旬基本结束。这也是中央敢于在关键时刻将中国最大经济中心城市的市长调任湖北的底气,当然也是对上海此次疫情防疫工作的高度肯定。但上海绝不能掉以轻心,还要做好返程高峰的疫情防控和陆续复工人员的严格防护,落实好“三个全覆盖”和“三个一律”,不然仍有反弹风险。

在全国总体向好的同时也要看到,武汉市形势依然严峻,湖北省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甚至部分城市情况比武汉更为严重。但随着国家出台政策,16省对口支援湖北各市,充足的医疗资源源源不断抵达,相信可以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将湖北除武汉以外地区的防疫形势逆转,湖北(除武汉)的疫情预计4月底基本结束,武汉的疫情预计在夏天到来之前也可以基本结束。

另外,从数据来看,国内(除湖北)新冠病毒致死率为0.49%,全球(除中国)为0.2%,仅比流感致死率(美国当期流感致死率为0.13%)略高0.1-0.3个百分点,远低于2003年SARS病毒7%左右的致死率。民众当然不应该因致死率低就放松警惕,但确实也没必要过于恐慌。

这一些都说明,尽管此次疫情结束还需时间,但是新冠病毒肆虐、民众极度恐慌的暗黑时刻正在过去,疫情防控作战胜利的曙光开始出现。

二 疫情可控之后,经济社会领域将成为新的主战场

此次疫情防控战役从完整作战周期看可以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主要是疫情防控和病人救治,主战部队是医疗卫生系统和广大冲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其他人负责提供支援并防止疫情蔓延扩散。在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下,上半场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间越来越近。

下半场主要是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所有人都将投入到这样战役中,只有经济社会发展得到全面恢复后,疫情防控战才可以说全面结束,而下半场战役的广度、深度和时间长度将超过上半场。

从全国(除湖北)来看,防控战已经进入下半场,主战场也开始从医疗领域转向经济社会领域。下半场怎么打,这成为各级政府最应该思考和研究的。为此,从当前、近期、中长期几个视角,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 当前(一季度),主要是逐步恢复经济社会正常秩序

一是确保湖北、武汉医疗物资和生活资料充足供应。行百里者半九十!当前,武汉和湖北疫情防控战进入攻坚期,绝不能在最后关头出现问题。随着全国各地大量优秀医护人员驰援,医疗力量不是瓶颈,最大的困难是医疗物资供应紧张。特殊时期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在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坚强领导和统一指挥下,做好各类医疗物资和生活资源的生产、运输、调配工作,集中力量支援武汉和湖北,让“弹药”源源不断输送到一线医护人员手中。

二是落实好应急性企业、行业扶持政策。近期,中央部委和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企业扶持政策,为广大中小微企业和重灾行业提供援助,对稳定经济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接下来,各地政府要在租金减免、所得税汇缴延期、员工社保缴费补贴、贷款贴息等方面继续对小微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餐饮、旅游、宾馆、电影、交运、教育培训等重灾行业企业持续给予特别支持和财政补贴,尽可能降低企业各项成本,防止出现大规模企业破产潮。

三是加快推动企业复工。在疫情刚出现征兆时,率先采取严格管控措施是一种“担当”;在疫情已经出现拐点时,率先降低管控等级、促进企业复工同样是一种“担当”,需要地方主要领导极大的勇气和智慧!如果继续长时间高强度防控,甚至任由疫情管控强度惯性升级,对经济社会的负面效应将急剧放大,将成为国家、地区和城市难以承受之重。

目前各地政府均表态要逐步复工,但一方面口罩、体温枪等防疫物资采购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很多地方出台的管控举措让企业自己承担复工责任和风险,导致众多企业迟迟不敢复工。建议地方政府领导要从政治和经济大局出发,在制定和实施好复工后疫情防控举措的基础上,敢于主动替企业担当复工风险,豁免企业复工后出现群体性疫情的责任,否则将因噎废食,错失地方经济社会恢复的第一时间。

四是加快帮助企业进入正常运行状态。企业即使复工,要进入正常运行状态也需时日,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劳动力缺口、流动资金紧张和原料产品等物资流通困难。各地政府要瞄准“人、财、物”这几个企业运行的基本要素,千方百计为企业增加有效要素供给,取消要求居委会出具返程人员隔离结束证明等无法操作的举措,坚决打通城市和省际道路物流、人流交通封锁。

2. 近期(年内),主要是保障经济恢复中高速增长

不少研究团队对今年全国经济增长进行了模型预测。恒大研究院任泽平团队发布报告称,如果疫情高峰出现在2月中旬,对经济的冲击将主要局限在一季度,四个季度的GDP增速预计为4%、6%、5.8%和5.6%,全年预计5.4%。西班牙对外银行研究部夏乐和董晋越测算后认为,如疫情在3月结束,全年GDP将在5.7%左右;如果疫情在4-5月结束,全年GDP预计为5.5%。

目前来看,如果不出意外,随着2月中下旬疫情拐点确立,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将主要集中于第一季度,中国将在第二季度迎来触底企稳的经济拐点。但也要清醒的看到,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疫情对经济的严重冲击不容忽视,经济要实现快速恢复必须采取有力举措。

一是要为经济增长提供足够动能。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扩大政府债务规模,增加基建、城市更新和重大产业项目投资。要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将中美达成的第一阶段经贸易协议红利尽快释放出来,改善商业信心和投资信心,吸引全球优秀服务业企业来华投资、设立机构。在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下,适度放松融资限制,缓解疫情对房地产企业资金链的冲击,促进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二是要做好防通胀、促就业准备。由于原料和生产供应紧张、疫情过后压制的消费需求集中反弹,预计三月份开始大概率出现通胀率上涨,这也属于正常现象。但各地仍需积极应对,并应通过恢复生产供应、打通物流通道、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来缓解通胀压力,坚决防止一味实施价格管控等特殊时期的非常规举措来压制价格。

同时,要特别重视就业问题。一方面由于疫情管控和企业关停数量增加,大量短工、农民工已经处于失业状态;另一方面,教育部公布信息,202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疫情双重影响下,上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各地要花更大力气做好就业促进工作,出台专项措施,多渠道促进农民工和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就业。

三是对2020年度发展目标进行调整。3月份将召开全国两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应对年度经济、社会等发展目标进行优化调整。同时,按照原定计划,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节点,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目前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已定,但全部脱贫目标实现难度很大。

过去几年在贫困地区建设的脱贫工程,由于其所在的产业链、供应链在这次疫情中都或多或少遭到影响,部分脱贫工程今年是否能够持续盈利存在变数,而最后的“硬骨头”地区要完成脱贫目标,必须由国家投入更多的经济资源。考虑到今年要将主要经济资源用于保障年度经济增长和恢复经济体系健康发展,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建议将脱贫攻坚战结束时间顺延至“十四五”时期内。

3. 中长期(“十四五”),主要是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建设一个现代化新中国,是多少代中国人为之持续奋斗的梦想。多难兴邦!这次疫情并不会打断中国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步伐,但却暴露出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中仍然存在的一些瓶颈问题。“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起步期,疫情消退后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

一是坚定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绝不能偏离的主方向。疫情中的行政管控举措很多是合理的,但要防止人们尤其是部分政府机构,在心理上适应甚至依赖管控,对市场的信任度有所倒退。我们必须要明白,行政管控是在特定领域和特殊时期采取的非常规举措,绝非长久之计。所以疫情之后,最首要的就是要全面恢复市场经济信心,更大力度减税降费、放宽市场准入、改善营商环境、完善事中事后监管,让企业获得宽松的发展环境。

二是加快构建更有韧性的经济体系。这次疫情对很多行业造成了严重冲击,但新的行业发展机会也在显现。总体来看,这次疫情让我们认识到,中国制造是大国发展的根基,智能制造和柔性生产线是产业发展的方向,生命健康是最需要关注的领域,创新经济是中国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十四五”时期,我国应顺势而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稳步促进智能制造新模式、生命健康新方式、互联网+新经济、互联网+智慧社会等行业、领域和业态加快崛起。

三是要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和应急经济体系。这次疫情是对我们应急管理体制和应急经济体系的一次考验,从效果上来说,我国在应急管理方面的进步是明显的,与2003年SARS疫情相比,我国医疗体系、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预案、疫情监测、科研紧急攻关等诸多环节都有了长足进步。但也不得不承认,这方面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还要很多地方需要优化完善。比如,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医护人员要用最高等级的防护装备,是因为不能被传染导致医护力量削弱;而由于本次疫情的传染性大但致死率不高,大众采用普通的防护口罩就足够了。

但在恐慌心理下,很多人都去买更高级别的防护口罩,导致医护系统物资不足,让医护人员付出了更大的代价,因此,医疗物资分配和分类使用应该有更完善的制度设计。同时,也要加大公众的科普力度,还要注意应急管理中媒体作用的发挥,尤其是网络时代泛滥的自媒体,不负责任的传播不科学的观点,对社会和大众造成的负面影响不亚于病毒和疫情本身。此外,建设更加完善的应急经济体系要举一反三,这次是病毒疫情,下次可能是地震,要考虑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灾难、核灾难、战争等各种因素。

最后,个人对黄奇帆先生提出的取消企业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议有几点补充说明。

第一,取消住房公积金是重大事件,需要走很多程序,绝非年内可以实施的,所以应在中长期统筹考虑,不宜操之过急。

第二,这个建议是有道理的,新加坡推出住房公积金制度是由于建国初期国民收入低、素质差,如果政府不进行强制储蓄,很多人都不会自己储蓄买房。而中国人即使没有公积金很多人也会自己储蓄买房,同时我国住房商业贷款也已经很成熟,且国家可以通过政府贴息等方式实现公积金贷款的作用。

第三,文中所说的可为企业和职工直接降低12%的成本可能是笔误。取消住房公积金应该是为企业降低用工成本的12%,按照用工成本占企业总成本30%估算,取消公积金对企业总成本降低的比例大概在3-4个百分点。

第四,当前取消公积金有较大负面作用。目前住房公积金受益者主要是在正规企事业单位就业的人,他们属于中国的中产阶段和准中产阶级,是保障中国社会稳定的核心阶层。如果取消公积金,企业固然可以降低一定的成本,但会造成员工相应的收入降低,各个城市基数不同,平均每个月大概在1000元左右,尤其是正在用公积金还房贷的人,每个月的还贷支出至少增加数百元,对这些家庭的经济安全和扩大消费影响非常大。

因此,个人觉得黄奇帆先生这个建议打开了政策思路和空间,但政府相关部门还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之后,再决定是否实施和如何实施该举措。

结束语

疫情带来的黑暗还没有过去,但第一道光已经照进现实,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脚步!

今天是西方的情人节,也顺祝大家2020年的情人节快乐,一生都有你爱和爱你的人!

关闭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