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北京首个健康街道示范区 基于健康街道理念王府井地区慢行交通规划

2020-08-10 14:41:16

原创 舒诗楠 cityif

2020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要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带来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出行习惯的变化。疫情常态化以及后疫情时代对全民健康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慢行交通作为最基础的交通方式,街道作为最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凸显着对于保障公共健康、实现公众健康出行的重要作用。

北京市2020年将规划建设9个慢行系统示范区,王府井地区被列为其中之一。为加快王府井地区慢行示范区建设,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提出的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以及《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中提出的建设健步悦骑城区的要求,同时,应对疫情常态化以及后疫情时代慢行交通发展的迫切需求,北京市东城区城市管理委员会组织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王府井地区慢行交通提升规划工作。北规院对此高度重视、迅速响应,在抗疫防疫的特殊时期,抗疫、规划双管齐下,顶骄阳、冒骤雨,深入一线扎根调研;找问题、寻诉求,群策群力研提对策。在最短时间内谋划出愿景和目标,制定出策略和落地方案。希望通过绵薄之力推动王府井地区加快打造成为北京市首个健康街道示范区,并通过王府井地区的实践探索,为后疫情时代的北京市慢行交通规划建设提供“王府井方案”,为国内其他城市的慢行交通规划建设献上“北京方案”。

一、后疫情时代对健康的关注

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交通事故、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愈发凸显,影响着城市公共健康。同时,依赖私家车、缺乏运动、社交冷漠等一系列现象愈发普遍,影响着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1-2]。2020年春节前后,新型冠状病毒这位不速之客突然来袭,大规模爆发的疫情唤起了人们对城市公共健康的高度关注,也引起了规划师对于后疫情时代交通规划的思考。慢行交通作为最基础的交通出行方式,街道作为最重要的公共空间,如何从促进居民健康的视角打造安全、舒适、可持续的慢行交通系统,已经成为后疫情时代的重要议题。

疫情期间,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发生改变,引起了交通出行的变化。交通出行趋于转向个体出行,自行车和步行出行显著提高[3]。后疫情时代,慢行交通出行需求的增加对慢行空间的分配提出了更多量的要求,提升公共健康的诉求对慢行空间的环境提出了更高质的要求。人们开始思考如何营造更健康的街道,以促进慢行出行保持身体健康,促进活动交往维持心理健康。

二、健康街道理念的解读

早在2013年英国就开展了一系列关于交通与公众健康关系的研究,并在2014年发布《伦敦交通与公众健康影响》报告[4]。同年,伦敦交通局出台了《提升伦敦人健康:交通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7)》,通过发布政策和推动实践响应交通的健康发展。2017年伦敦交通局发布了《伦敦健康街道》,是迄今为止最系统和完整的一部健康街道设计指南和地方政策,表明了政府和相关部门将“居民及其健康作为一切决策中心”的决心,提出了健康街道的设计目标。随后发布的另一个政策文件《健康街道指标指引》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设计工具箱,通过“一组问题”加“一组实践案例”来阐述每一个目标是如何达成的[4]。

健康街道形成了1个总目标和10个具体指标,1个总目标是“创造更健康的街道,让所有人生活得更好,减少不平等” [4]。10个具体指标包括乐于步骑、感觉友好、感觉放松、感觉安全、易于过街、空气清洁、噪声可受、停休场所、观光赏景和遮荫休憩[1]。

健康街道指标及其含义[1]

健康街道强调街道是公共空间的主体,关注全部街道中、任意位置上、所有人的感受,促进交通出行和空间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公众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1]。打造健康街道,基础在于通过健康街道满意度调查,利用10项指标,评估公众诉求和街道问题并进行有效关联。通过机动车管控实现健康环境,减少安全事故、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通过街道空间改善实现健康通行,引导步行和骑行,减少肥胖、骨质疏松和抑郁症等。通过场所空间营造实现健康社交,减缓压力、防止孤独。通过历史文化传承实现健康文化,包容多元街道文化,提升居民文化认同感。

三、基于健康街道理念的慢行交通规划策略

01

王府井地区的现状

王府井地区处于北京市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二环范围以内,位于天安门东侧的中心地段。开街之初,王府井步行段的范围自东单三条至金鱼胡同,全长548米。2019年12月20日,王府井步行街正式北延至灯市口[5]。王府井地区用地功能多元,以商业、居住功能为主,兼具教育、医疗功能。人群组成多样,包括就业、居住、旅游等多种人群。如今,王府井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商业街区。

王府井地区相较其他地区具有很好的慢行交通基础条件。2018年王府井地区开展了停车整治工作,推动实施停车共享,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地面不停车社区。路侧停车位的取消,释放了通行活动空间,保障了非机动车路权。

2020年,王府井地区将打造成北京市9大慢行交通示范区之一。未来,还将打造成为世界最具魅力的顶级步行街区。王府井地区慢行交通系统虽已有很好基础,但其在提升健步悦骑体验、塑造场所交往空间、实现全面安全和健康等方面仍有提升潜力。后疫情时代,有必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从健康街道的视角入手对慢行交通系统进行改善提升。

02

健康街道示范区规划策略

(1)需求响应、全龄友好,满足不同人群通行活动需求。

关注不同人群的空间活动需求,在满足通行需求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公平性、包容性和多元价值。健康街道构建的基础在于健康街道满意度调查,以公众作为调查对象,对健康街道的10项指标进行打分,以评估健康街道各要素的现状和问题。王府井地区健康街道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区域内的问题更集中在乐于步骑、感觉友好、感觉安全、停休场所4项指标,反映在慢行通行、空间场所、环境品质3个方面。

健康街道满意度调查应把握两方面要点:

1)精细考虑不同人群需求,强化街道空间的全龄友好设计。王府井地区用地功能多样、人群构成复杂,因此面向居民、商户职工、外来人员分别设计问卷开展健康街道满意度调查,覆盖了不同年龄段的各类人群。调查结果表明,商户职工更关注街道的通行功能,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员更关注街道的场所功能;年轻人更关注街道的通行功能,老年人更街道的关注场所功能。

2)准确定位不同街道,精准识别各街道问题,强化街道空间的针对性设计。不同街道存在的问题各异,如王府井大街绿化遮荫少,东单三条人行道空间窄、行人过街受干扰,大纱帽胡同自行车停放不便。

精细化识别街道问题

(2)动静结合、因地制宜,打造活力街区和安宁街区。

应注重差异化规划设计,根据用地性质和街道界面对区域进行分区,根据交通服务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对街道进行分级、分类,因地制宜采用更精细化的交通规划设计标准。

1)王府井大街沿线商业区打造活力街区,重塑街区活力。以胡同为主的居住区应打造安宁街区,实现交通稳静化。医院周边打造功能街区,强化交通空间的无障碍设计和全龄友好设计,保障特殊人群需求。

街区分类

2)从交通服务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两个维度入手,对街道进行分类。将街道划分为交通主导类、生活服务类、综合服务类、特色类(历史特色胡同、商业步行街、绿色休闲型街道),进行分类精细化管控与引导。交通主导类街道强调交通运行效率,提供充足的步行和自行车空间保障通行顺畅,设置有效的机非隔离保障通行安全。生活服务类街道优先考虑人的出行、休憩与交往需求,适度降低机动车通行速度,营造安全舒适的慢行交通环境。综合服务类街道统筹协调各交通方式,合理分配空间有序组织,改善交通秩序。

3)从慢行交通的视角切入,对街道进行分级。一级道路为慢行交通廊道,依托主、次干路形成对外慢行交通走廊,人行道宽度不小于2.5米,非机动车道宽度不小于3米。二级道路为慢行连接道,是慢行交通廊道和慢行活动道的联系通道,人行道宽度不小于2米,非机动车道宽度不小于2.5米。三级道路为慢行活动道,主要为安宁街区、活力街区、功能街区的内部支路和胡同,根据实际宽度可采用机非混行形式。

左图:街道分类

右图:慢行道分级

(3)慢行主导、空间预留,分配更多步行和自行车空间。

1)优化道路横断面,道路空间分配向步行和自行车倾斜。关注道路空间与各交通方式需求的相互匹配,通过减少机动车道数或缩减机动车道宽度的方式压缩车行道空间,增加慢行交通空间。重视基础设施预留,考虑到后疫情时代安全距离的需要,预留更多空间分配给步行和自行车。

东单三条改造前后

2)优化胡同标识系统,强调胡同空间行人优先。宽度较窄的胡同设置为人车共享通行空间,构建胡同标识系统,路面施划行人优先、单行标识,增设限停、限速等标志,强调行人的绝对优先权。不施划黄色通行带,以免产生通行带内机动车通行为主的暗示。

柏树胡同交通精细化规划设计

3)净化人行道,因地制宜调整各类附属设施,释放人行道空间。杆线挪移,将占用人行道通行空间的杆线挪移至设施带或绿化带。多杆合一,通过设置综合杆对杆线进行合并,整合集约利用。箱体改造,整合街道空间范围内各类弱电箱体,多箱归并、入地或入室,对不能隐藏化处理的箱体进行景观设计。

4)按需定量和按容定量相结合,合理增加非机动车停放空间。保留42处现状施划停车区,取消占用人行道通行空间的11处,新增施划39处。鼓励公共建筑通过减少机动车停车位的方式置换地下非机动车停放区,并于地面设置引导标识,引导职工非机动车地下停放。开放性公共建筑前区与道路红线内空间一体化设计,面向外卖车设置20分钟限时停放区,定点停放、即停即走。在王府井地区建设44处共享单车入栏结算停放区,规范车辆停放秩序,形成停车规范管理示范区。

(4)杜绝事故、减少污染,改善慢行与管控机动车相结合。

1)缩小交叉口转弯半径,精细化设计,杜绝过街交通事故。采用缩小交叉口转弯半径的方式引导右转机动车减速通过,保障过街安全。精细化改造交叉口,确保人行横道与人行道平齐,交叉口范围内设置自行车道划线,确保交叉口内人行横道和自行车道宽度不小于路段。

王府井西街缩小转弯半径

2)设置单行道、尽端路,降低安宁街区和活力街区内部道路机动化连通性。王府井大街两侧道路设置为尽端路,部分胡同空间设置为单行道,减少过境车辆穿行活力街区,减少外部车辆进入安宁街区,提升区域内步行和自行车出行者安全性和舒适性。

3)打造10-30公里限速区和禁鸣区,逐步形成低排放区,减少噪音干扰和尾气排放。在北京市率先开展零伤亡愿景行动,划定10-30公里限速区实现速度安全。其中,东安门大街、金鱼胡同限速30km/h,东单三条、校尉胡同、王府井西街、晨光街等限速20km/h,居住胡同限速10km/h。分阶段实施禁鸣区、低排放区管控措施,削减噪音和移动源污染。

(5)健步悦骑、活动交往,营造宜人公共空间场所。

1)打造健步悦骑游览线路,营造舒适的慢行林荫路,引导公众健步悦骑。串联名人故居、历史院落、胡同场景、文化设施、儿童空间等20余处重要节点,形成3条健步悦骑游览路线,讲好王府井故事。路线与核心区文化探访路连接,确保线路的连续性、网络化。

王府井地区健步悦骑游览路线

2)挖潜街角空间、建筑前区、绿地广场等可利用空间,丰富空间功能,打造宜人的公共交流与交往场所环境。王府井步行街向东西两侧延伸形成步行延展区,依托景点、商业设施及协和医院周边形成观光休闲区,串联王府井西街两侧儿童业态形成儿童游乐区,北侧居住胡同片区形成健身休憩区。通过挖潜、改造、提升等手段构建可停留、可休憩、可活动的公共空间,促进公众活动交往,维持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6)动态评估、持续完善,建立健康街道评估养护机制。

健康街道的建设并非一劳永逸,需要长久的养护、动态的评估、持续的完善。健康街道的构建应是全生命周期跟踪推进,包括项目立项、规划设计、方案评审、施工建设、评估优化。评估模式上,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以公众诉求为出发点开展公众满意度调查。评估指标上,对标健康街道10项指标,对应街道空间全要素,审视存在问题和改善方向。根据评估结果,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改善街道空间、提升环境品质,促进公众健康。

四、结语

健康街道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规划方法,这种方法不应只是一套评估工具或设计指南,而应是强调权威性、动态性、层次性和价值取向的公共政策,是回应民生诉求、实现发展愿景的权威承诺、有效制度与有力有段[1]。打造健康街道示范区,不仅仅是制定目标、策略和方案,更是以明确的价值取向和清晰的层次为基础的一项长期发展提升计划。

按照目前的规划设想,王府井地区将采用“分步走”的策略打造健康街道示范区,在对愿景目标和规划方案细化分解的基础上,分别制定2020-2022年、2023-2025年两个阶段的三年行动计划,形成实施项目库。同时,采用“试点推动”的思路,2020年计划推动10余项工作,并落地实施8大示范项目。

王府井健康街道的先行示范,不仅能够为北京全市打造健康街道提供范式,更可以为推动北京成为健康城市全国典范提供有力支撑。热切期盼规划、建设、管理等各部门能够密切协同、迎难而上、稳扎稳打、持续推进,以钉钉子的精神和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与情怀,一同许以王府井地区更美好的未来。

注:本文根据北规院交通所编制完成的《王府井地区慢行系统示范区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核心内容总结提炼而成,感谢团队其他成员(盖春英、陈冠男、高思琦、马瑞)的共同努力和辛勤付出,感谢魏贺第一时间深度解读健康街道理念。

参考文献

[1]魏贺.由评估工具到公共政策:大伦敦健康街道方法的经验与启示.

[2]盖春英,陈冠男,高思琦.王府井地区交通改善规划[R].北京: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20.

[3]李爽,张宇.非常态下北京城市交通系统规划建议[J].城市交通.2020,18(3):28-32.

[4]葛岩,沈璇,蔡纯婷.健康街道设计的理论、方法与实践[J].上海城市规划.2020,(2):49-56.

[5]北京规划院王府井规划组.百年金街,步行天堂——王府井步行街区诞生记.中国城市规划.

关闭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