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丨新望: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经济

2020-02-02 15:47:43

中制智库

作者:新望

【导语】目前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我们应当保持冷静客观的估计。中国经济已经高度全球化,WHO将武汉肺炎定为全球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东南沿海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后续会不会导致其他国家进一步的撤资、撤厂?会不会引起中国企业的大面积违约丢单?会不会影响到中国制造业产业链的安全?都有待进一步观察和评估。

本文字数 | 1660字

阅读时间 | 5分钟

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经济

新 望

1月31日凌晨,WHO将武汉肺炎定为全球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这对中国经济将带来重大影响。世卫组织此次决定的有效期是3个月,3个月后将再次评估。这3个月是中国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窗口期。我国很多中小企业本就面临资金短缺的状况,50%的中小企业流动资金净支出也就是维持在3个月左右,如果这段时间里,企业因为无客户、无原料、无职工或无场地等等不能营业,就意味着一大批中小企业的死亡。众所周知,中小企业在我国就业、税收、技术创新和GDP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和比重,一批中小企业的阵亡,必然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影响。

当前,在防疫的同时,必须开始着手抓经济,防疫和经济工作两手抓,双线作战,一边救人,一边救企业。经济是底盘,经济发展是我们应对疫情的底气,底盘要稳,底气要足,要防止因疫情而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

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我们应当保持冷静客观的估计。

一方面,疫情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就会停摆,经济的基础设施仍然在运行,如电网、互联网等等。

按目前估计,延迟开工和封路也不会持续3个月以上,只能说,这3个月里企业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经济发展的整体速度放慢了,但不是变成零增长。不需要过度恐慌。

对制造业和工业来说,有影响,但影响不是特别大。我国出口本来受中美贸易战影响,东南沿海制造业企业早就有所准备,某些外国订单可能会推迟交货,或者有所减少,但是从去年开始,国内很多制造业企业已经开始做准备,开始重视国内市场的开拓。中国的制造业产业链仍然是全世界最为完整的,可见的几年内,传统制造业的竞争力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替代。这次疫情还可能会催生一些新型制造业企业,比如保健、养生、居家消费等新型消费品产业。

但另一方面,疫情对传统第三产业的冲击几乎是毁灭性的,如餐饮、娱乐、旅游、物流、教育、会展等线下服务业。

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高达50%以上,与第三产业相关的制造业必然受到连累。另外,这些年制造业也在服务化,这部分服务型制造业的业务量也在下滑之列。

本来,由于高铁、高速公路等现代交通的发达,城乡人口流动、区域人员流动都在加强,又赶上春节假期结束,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和城市青年回乡探亲后返城,这时,为防止疫情扩散,一些治理措施一时难以顾及到经济影响,造成整个经济运行的“肠梗阻”。人员出行、商品流通中断,短期内物价上涨,支出增加,给企业经营带来普遍压力。

中国经济已经高度全球化,WHO的决定,对东南沿海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已有60多个国家对中国公民实施入境限制并进而影响到贸易往来,一些国家开始陆续撤侨。会不会导致进一步的撤资、撤厂?会不会引起中国企业的大面积违约丢单?会不会影响到中国制造业产业链的安全?这些都有待进一步观察和评估。

为此,我们建议,在疫情稍微稳定之后,也就是在2月底前后,国家层面应该开始出台遏制经济下滑、恢复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政策,而对中小企业,则应及早出台特殊的保护性政策;如果疫情继续扩大,延续时间超过三个月,建议在国家层面成立“疫情时期经济工作特别领导小组”,专抓经济工作;如果延续时间超过半年,则应成立“国家恢复经济紧急委员会”,适当采取战时经济体制,如国家采购、定额供给等等。

应当对2016年以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做一些适当的调整,把以往偏重于“收”的政策,调整为“放”为主一些可批不可批的基本建设项目要开始重新启动;房地产、金融、环保,乃至于反腐、党建、外交工作,都要服务于经济恢复工作;要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定向放水为中小企业短期流动资金提供无息贷款;国家财政拿出真金白银补贴中小企业,如房租补贴、职工的五险一金补贴,根据疫情发生和结束的时间,相应的给予营业税、所得税减免。

疫情期间,中小企业自己也应有一些自救政策,生存第一。比如说弹性工作制,用工制度、考核方法乃至于商业模式的改变等等。每一个劳动者,每一个家庭,也应做出疫期应对方案,有备无患,共克时艰。

总体来说,我们对中央政府应对疫情的能力,充满信心。我们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我们还有一支绝对听从党指挥的军队,这就是我们的体制优势。但是,恢复经济可能需要的是另外一套思路,另外一套政策。我们希望尽快实现频道转换,至少从现在起,防疫和经济工作两手抓。一旦渡过最坏时刻,迅速回到经济建设中心工作,着实推进启动内需和加快城市化的改革举措,把中国经济稳定向好的发展势头继续保持下去。

本文来自:新望 中制智库

关闭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