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下的交通运输职业和就业变迁

2020-09-01 15:31:56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一方面催生了许多新业态、新职业的诞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也引起技术落后企业关停并转,带来相当数量的失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好科技创新和稳定就业的平衡点,既要坚定不移加快创新,也要实施有效的社会政策特别是教育和社保政策,解决增强劳动人口就业能力和保障基本生活问题,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李克强总理在《2020年工作报告》中提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前提下,要加大“六稳”工作力度,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其中,就业决定收入,收入决定消费,消费是经济增长最重要、最基础的力量。如果就业保不住,一切都可能失守。

因此,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研究交通运输职业变迁和就业特征,探讨如何增强从业人员就业能力,既具有重要性,也具有紧迫性。

一、当前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趋势

(一)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技术热点。

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有其平台型、基础性、标志性的技术发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力技术和内燃机技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计算机。这些技术发明被应用到产业变革的方方面面,推动产业变革向纵深发展,进而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治理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

同样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也出现了许多热点科技领域: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能源技术加速发展将引发全球能源变革,空间和海洋技术正在拓展人类生存发展的新疆域。《第四次工业革命》一书列出了人工智能、物联网、纳米技术、量子计算等21项技术变革,并将其分为物理类、数字类、生物类,认为这三类技术互相促进并相互融合,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转折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强调,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由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可以说,在众多的热点科技领域中,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就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平台性、基础性、标志性技术发明,将给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带来革命性变化。而这其中,大数据技术和5G技术又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基础,是我国优势科技领域。我国电子政务下的海量信息资源,以及以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使我国大数据应用走在世界前列;我国庞大的通信基础设施,以及以华为为代表的通信企业,使我国通信行业处于世界先进前列。因此,在我国引爆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极有可能是大数据技术、5G技术。

(二)交通运输是历次科技革命的主战场和产业变革的先锋。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车辆、船舶集成了所有新兴要素:机械、煤炭、钢铁、蒸汽机,是工业革命的集大成者。交通运输行业既是工业革命的结晶成果,也扩张了工业革命必需的原材料来源和市场,推进了其他行业的产业变革。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由于炼钢技术和内燃机的发明,汽车工业迅速崛起,莱特兄弟的试飞成功,标志了航空时代的到来。汽车工业、航空工业具有广泛关联效应,是石油、煤炭、钢铁、化工等原材料工业的大型客户,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重工业发展的先导和前提,是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发展和运行的基础。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渗透到各行各业。交通运输行业由于其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密集特性,从来都是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领域,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智能交通系统,就是这一应用的集中体现。这反映出交通运输行业的“先知先觉”,是交通运输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萌芽,引领了中国产业的变革。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主要的科技进步包括:以人工智能、通信技术、先进制造为主要支撑的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驾驶船舶、智慧基础设施等;以大数据、互联网为主要支撑的“共享经济”出行服务;以电子商务为引领的现代物流和配送技术;以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应用于安全绿色交通运输的各种技术。

二、职业和就业变迁的形态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职业和就业变迁密切相关。在历次工业革命中,职业和就业变迁有如下共同特点:一是形成大量新的投资热点和就业岗位,产生许多新的职业。二是导致职业变迁,劳动力难以适应,造成了大量结构性失业。三是引起技术落后企业关停并转,带来相当数量的失业。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引发的职业和就业变迁,包括就业替代、就业促进、灵活就业三种形态。一方面,科技革命会促进新生产工具的诞生,新生产工具进一步引发产业变革,而产业变革将会导致技术、资金替代现有的就业岗位,最终使旧的职业消失。另一方面,新生产工具也推动了新职业的诞生或原职业内涵发生变化,形成新的就业岗位。此外,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由于互联网高度发展,就业方式将更加灵活,职业的组织方式也会发生重大变革。

(一)就业替代。

影响职业和就业变迁的两个重要要素是产业规模和技术进步。在产业规模不变情况下,技术进步导致资金和技术替代劳动力,从而减少劳动力需求,极端情况下甚至没有劳动力需求,导致职业消失。例如,公交公司投入资金安装电子收费设备,减少了公交司机售票员需求。随着智慧交通的发展,公交司机售票员的劳动需求将会越来越少,直至这个职业消失。

由于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平台性、基础性、标志性的技术发明,建立在信息化、自动化基础之上的人工智能几乎可以应用于所有职业,用以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简化工作内容。其引起的技术进步是全局性的,渗透到各行各业,必将造成较多职业消失和就业减少,极大增加社会就业压力,对社会稳定产生冲击。

将劳动在规则性—非规则性和体力—智力2个维度上进行划分,可以得到规则性体力劳动、规则性智力劳动、非规则性体力劳动、非规则性智力劳动4类。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规则性体力劳动将会完全被替代;规则性智力劳动将不断分化,程序模式固定的许多劳动将会被替代;非规则性体力劳动、智能劳力均难以被替代。

按此分析,交通运输行业的搬运装卸、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体力劳动需求将逐步减少,相关职业将逐步消失。兼含规则性体力劳动和规则性智力劳动中,营运驾驶员、筑路工、养护工、工程机械操作人员等,由于智能装备的发展,劳动需求将会减少。这从上海、青岛无人码头就已经得到证明。

(二)就业促进。

技术进步促进就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进步产生新产业,产业扩张形成了大量职业和就业需求,如信息技术进步,产生信息技术产业,形成了程序员、网络工程师等新职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二是已有产业中技术进步产生智能装备,由于需要人机协调,从而产生各种智能装备管理、监控、维护、使用的新职业。

在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交通运输行业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既有量的扩张,也有质的提升,但量的扩张是主体,因此大量吸收劳动力。在第三、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也是既有量的扩张,也有质的提升,但质的提升是主体。总体而言,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通运输行业就业促进弱化,就业替代强化。

交通运输行业在质的提升过程中,人力资源配置面临两个困境:一是被智能装备替代的原有人员知识和技能固化,重新安置问题难度大;二是无法及时、有效地培养新智能装备操作人员,这些人员要求是复合型人才,既要懂得原有职业知识,又要有新智能装备知识和操作技能。

如果原有岗位人员通过培训能够掌握智能装备,则意味着原有职业的工作内容、所需知识和技能都发生了变化。此时,需要对职业标准进行修订,以反映职业的变化,加强快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如果下岗是一批人员,上岗是另外一批人员,则必须慎重处理,避免出现大量下岗和极度缺工并存的被动局面。

(三)灵活就业。

人工智能改变了职业的工作内容,而互联网改变了职业的工作组织方式。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起,人类产业经历了机械工业、大规模生产、自动化工业、智能工业;生产工具经历了单一机械、成套机械、自动化设备、智能系统;生产方式经历了小批量生产、大规模生产、自动生产、智能个性化生产。在这个过程中,职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细分,从业人员无法独自生产,而是要与其他人共享资源、协作生产。

以高速通信、云计算为基础的互联网充分发展,为共享资源、协作生产提供了良好技术基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基础的个性化生产,为共享资源、协作生产提供了需求。二者相结合,从而形成了以“共享”为核心特征的新的灵活就业的业态,也即“共享经济”或“按需经济”业态。

共享汽车驾驶员和物流配货平台货运驾驶员就是灵活就业最典型的例子。这种模式和业态的基础和核心是“信息化平台”,它将灵活就业的需求方和供应方对接起来,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信息化平台无须为从业人员支付最低工资、五险一金等,而从业人员感觉自由度大,看起来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灵活就业的职业内涵没有变,只是劳动的组织方式发生变化,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去组织化”——信息化平台和就业个人“弱连接”。如何对灵活就业人员进行有效规制,避免灵活就业的各种负外部性,同时切实保障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权益,是行业主管部门“放管服”改革的热点和难点。

三、交通运输职业和就业变迁预测与分析

(一)交通运输职业和就业变迁总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网站数据,公路、水路运输就业人数在2013年之后基本持平,近年甚至有所下降。由于统计口径不同,该数据与我们掌握的从业人员人数出入较大,可以假定两组数据具有相同比例结构,不影响就业人数持平甚至下降结论。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国交通运输飞速发展,实际上同时完成了欧美发达国家第二、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发展任务,期间既有量的扩张,也有质的提升。在早中期,量的扩张是主体,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就业人数急剧增加。在后期,质的提升是主体,职业变迁开始出现。我国推广ETC收费,取消省级收费站,大批收费员转岗,就是典型的例子。

(二)交通运输职业和就业变迁的特征。

分析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一方面,近期交通运输行业很难出现可以形成量的扩张的技术进步(如真空管运输系统),而是更多出现提升交通运输发展质量的技术进步,用以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交通运输行业由于市场规模大、社会影响大,仍然将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战场和产业变革的先锋,提升发展质量的高新技术将大量涌入交通运输行业。

一般而言,提升发展质量的技术进步,兼具有就业替代和就业促进双重特性,但就业替代导致的转岗人数通常会大于就业促进的上岗人数。交通运输行业职业(工种)多,转岗人多、上岗人少情况将会较频繁发生。交通运输行业产业规模大,提升发展质量的利润丰厚,利益驱使将加速技术进步,同时也加速了就业替代,交通运输行业将面临较多转岗人员安置问题。

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其所从事的职业需要较强认知能力、创造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部分工作内容可能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但是不可能完全被替代,因此职业要求标准将会提高,要求他们更加关注核心业务和创新性工作。适应了新职业变迁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将更为抢手,更容易就业,也比较容易成为灵活就业人员。

对于技能人员,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运输装备运营方面,技能人员多是面对“物”的世界,操作规则性强,容易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在运输服务方面,技能人员多是面对“人”的世界,需要一定社交能力、优化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操作的非规则性强,职业不会消失,但原有从业人员可能因为素质不适应而下岗。

无论是就业替代还是就业促进,交通运输行业职业变迁将会更加频繁,就业波动会更加起伏。无论是就业促进还是灵活就业,越来越多社会人员将随着社会资金、技术进入交通运输行业,如已有208万网约车驾驶员跨界而来,进入出租车行业。

四、应对交通运输职业和就业变迁的政策建议

未来已至,就业替代、就业促进和灵活就业将对现有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形成较大冲击,被动应对只会疲于奔命。为了有效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交通运输职业和就业变迁的影响,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编制应对就业和职业变迁的预案。在重大技术推广应用前,预研技术推广导致职业和就业变迁各种可能情况,预判职业和就业变迁的规模、时间节点等,提出解决就业替代、就业促进问题的预案,就人员培训、转岗、招聘提出建议。

(二)在相关规划中增加就业专题。分析科技革命和交通运输产业变革趋势,从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确保行业稳定角度,重视运输服务“末端”就业规模大的特性,扶持行业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增强行业内部吸纳转岗人员的能力,减少失业。

(三)健全交通运输职业治理体系。综合采用职业许可、职业水平评价、行政处罚、信用记载、职业责任保险以及市场退出机制等职业管制工具,探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条件下,营运驾驶员等职业推广职业责任保险的可行性,解决这些职业的环境、安全等负外部性问题。

(四)建立就业和职业变迁预警机制。加强对自动驾驶、智慧物流等热点技术进步跟踪;加强职业动态研究,重点关注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在职业中的应用情况;加强对行业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分析研究。一旦发现职业和就业变迁迹象,及时编制预案。

(五)保护灵活就业人员的权益,规范从业行为。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交通运输行业管理范畴,通过规范劳动关系,切实保障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作安全、就业安全和社会保障水平,实现体面劳动。同时,通过综合使用职业管制工具,切实保护客户和资方的利益。

(六)构建与职业和就业急剧变化相适应的职业培训体系。根据交通运输产业变革及职业演变,通过行业及时发布或修订职业标准。围绕职业标准和职业院校学科建设,根据职业和就业变迁情况,及时调整培训资源,编制培训教材,开发培训课件,以交通职业信息网为线上平台,职业院校为线下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按需按能”组织培训。

关闭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