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经济总量持续扩张 产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

2019-10-17 12:57:42

经济总量持续扩张

建市初,仅辖“两区一县”(朔城区、平鲁区、山阴县)的朔州市,人口少,底子薄,经济总量小,198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7.6亿元。1993年7月,怀仁县、右玉县、应县三县并归朔州管辖。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市、稳煤促新”发展战略,加快构建“2+7+N”现代产业体系,全市经济呈现出持续健康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持续扩张。199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五十亿元为52.4亿元,2002年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02.8亿元,2005年达到220.3亿元;2008年、2009年两年分别达到510.5亿元和561.3亿元;2012年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07.1亿元;2018年达到历史最高点1065.6亿元,三十年间平均每年以15.3%的速度快速增长。

人均GDP实现大幅提升

三十年来,在全市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人口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DP呈现节节攀升的良好发展态势。1989年全市人均GDP仅有1498元,1997年突破伍仟元大关达到5566元,2005年跃升万元大关达到14670元;此后的几年里逐年跃升,2012年达到58205元,2018年达59914元,三十年间平均每年以13.7%的速度保持快速增长。

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建市初,全市财政基础较为薄弱,财政收入十分有限,1989年全市财政总收入仅为1.5亿元。建市后,各级各有关部门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严格税收征管措施,加大地方税种征缴力度,健全预算管理制度,财源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财政收入连年增加。1996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为5.6亿元,2002年突破十亿元达到12.4亿元;2006年跃上五十亿元关口达到51.4亿元;之后的2008年、2012年先后突破100亿元、200亿元大关,2013年跃升至最高点达到216.1亿元。随着“煤炭十年黄金期”结束,全市煤炭价格大幅下挫给地方财力产生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财政收入在2014、2015、2016年连续三个年度出现负增长,但到2018年末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仍然达到90.4亿元,建市三十年间平均每年以14.9%速度保持稳定增长。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在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财政支出实现了同步增长。三十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首要位置,加大公共事业财政支出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幅增加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财政支出,财政支出实现了持续稳定增长势头。1989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1.8亿元,1996年达到5.4亿元,2008年首次突破50亿元达60.5亿元。2018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173.0亿元,比1988年增长128.4倍,年均递增17.6%。财政支出的稳定增长,不仅有效保障了全市民生事业的发展,而且对经济转型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朔州依煤而建,因煤而兴。建市初“煤电”工业主导经济发展命脉,二产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接近一产和三产占比之和。1989年,全市三次产业之比为25.4:48.4:26.2,一产和三产占比均占两成左右,二产占比达48.4%。随着煤电经济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工业支柱地位显著提升,1993年二产占比达到52.5%,比1989年二产占比提高了4.1个百分点,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煤炭单一支柱产业弊端日渐凸显。1999年至2002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及时做出了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认真落实省“1311”规划及《实施意见》和“2213”规划,在壮大煤电主导产业的同时,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发展乳品、陶瓷等新兴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蓬勃发展。2002年全市三次产业之比演变为14.1:49.4:36.5。“十一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各级各部门加大服务业发展政策扶持力度,第三产业迅速成长,占比逐年上升。2018年全市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56.3%,比1989年提高了30.1个百分点,一产占GDP比重较1989年下降了20.0个百分点,二产占比较1989年下降了10.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5.4:38.3:56.3,产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

关闭
精彩放送